李冰冰躲在厕所背单词:开挂的人生,不只把欲望写在脸上

199031 2018-09-30
在国内演员站上舞台、挥洒泪水比拼演技、刷新人们对专业技能差距认知的时候,45岁的李冰冰,已经悄悄径自走了很远。电影《巨齿鲨》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,内地票房超10亿,李冰冰作为女主角,在IMDb——世界最大电影数据库中的排名,也跃升到了前十。

在国内演员站上舞台、挥洒泪水比拼演技、刷新人们对专业技能差距认知的时候,45岁的李冰冰,已经悄悄径自走了很远。

电影《巨齿鲨》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,内地票房超10亿,李冰冰作为女主角,在IMDb——世界最大电影数据库中的排名,也跃升到了前十。

这个高考英语只得了27分的县城女孩,从37岁才开始学英语。

她自嘲,会10个单词,就用其中的8个去和人打招呼。撑过去了,再回头偷偷继续学。

李冰冰在微博晒出自己家的卫生间,墙上贴满了英文小纸条。

李冰冰毫不避讳自己在好莱坞开辟事业版图的野心,勇于尝试的,也不止李冰冰一个;

但真正在学懂英语后,才让人生多了种选择的,她算得上代表。

李冰冰说,“我英文的进步完全是因为拍戏,做访问,被逼出来的。我是一个强压高压之下必有进步的人,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,但那种压力下我也快崩溃了。

但是你必须经过几次这样的崩溃,才能有很大的进步。

学英语有多崩溃?看大部分普通人这辈子对埋头苦读英语的记忆,就停留在了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天就知道了。

而英语不好可能带来的崩溃,才更是“温水煮青蛙”般悄无声息的。

1

不懂英语

才懂极致的孤独

语言是人们沟通最直接的工具,也是造成隔阂的罪魁祸首。

《复仇者联盟2》上映时,美国队长的经典台词“Even if you get killed, just walk it off ”,一般被理解为“即使被杀,也要撑下去”或者“即使你快死了,也必须咬紧牙关撑下去”。

电影上映时却被误读成“有人要杀你,赶紧跑!”

更不用说,偶尔还能看到“I am Odin’s son(我是奥丁之子)”变成了“我是奥丁森”这样的奇景。

更要命的是,几个月前,美国加州IASCO飞行学校的一名飞行教练强行遣返了一名中国留学生。

如果你不会说英语,你就不能留在这里。

因为此前有过中国学员在飞行中误解了教练的指令,差点撞上另一架飞机。

就算不是知识的生产者,不懂英语,也意味着丧失一部分接触新知识的机会,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难免大打折扣。

据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第41次报告,截止2017年12月,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突破7.72亿,普及率达到55.8%,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.7%。

然而,在互联网这个浩瀚的知识宝库中,英文内容却占超过50%,中文内容仅占1.8%。

“科学是全球性的,科学语言却不是。”

从20世纪到21世纪,英语战胜德语、法语等候选语言,成为当代科学唯一的“通用语言”。

作为学术界的“世界语”,1900-2015百年间出版的三千多万篇SCI论文中,92.5%的论文以英语发表;四百多万篇SSCI论文中,93%是用英语出版。

这也就意味着,从承载着大量知识生产功能的两大数据库——自然科学数据库、社会科学数据库来看,英语是极其重要的学术交流语言。

语言与学术成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1869年,门捷列夫因元素周期表是以俄文而非德语发表,差点与荣誉擦肩而过;而当下21世纪,非英语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很可能因难以得到世界学术界的认可,而被埋没在信息之海中。

英国诗人John Donne说,“没有谁是一座孤岛,在大海里独踞;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,连接成整个陆地。

没有人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,但孤独却时常如影随形。

不懂英语,意味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“天然隔离”。

2

最尴尬又无解的困局

总是语言带来的

英语的重要,一方面体现在它对不同国家母语地位的挤压。

印度国宝级女星希里黛玉离世前留下一部绝作《印式英语》,将“语言不通”导致的尴尬撕裂在人们眼前。

希里黛玉饰演的是一位叫做莎希的中年家庭主妇,她所过的生活和万千家庭主妇的理想生活所差无几:

丈夫工作体面,事业有成;儿女双全,聪明可爱;自己只需要照顾家人起居,生活悠闲惬意。

可是,平静之下自有暗潮汹涌。在很多事情上,她有着说不出的苦痛和压抑。

其中,一个致命的创伤,就是不会说英语。

一次她口误将“爵士(jazz)”说成“查兹(chazz)”,女儿和丈夫却不知分寸地借机讽刺打趣;

被远在美国的表妹邀请去帮忙操办婚礼事宜,却因为语言不通,连一杯白开水也没办法点,沦为店员和其他人的笑料;

最后,她只能狼狈地逃出咖啡店,在陌生的街头泪流满面。

英语的“地位”有多高?

“大约4亿人将英语当作第一语言,超过十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。至少59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。”

韩国人由于母语的发音结构和英语有很大差别,很难分辨“r”和“l”,“p”和“f”等辅音发音,素有“引领韩国名品时尚1号街”之称的狭鸥亭洞,一度冒出很多“舌头整形”的诊所。

为了让孩子的舌头更灵活,韩国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带孩子去做“舌小带切除手术”,将连接舌头底部和口腔底部的“舌小带”切除1厘米左右。

家长们认为,这样会让孩子的英语说得更加标准。

在印度,“英语”几乎可以与“高级”划上等号。

中产人群一直将英文作为教学语言,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场,英语都是“向上攀登”的敲门砖。

印度学者辛格说,英语甚至削弱了印度语言文化,改变了印度人的工作和消费习惯,同时也改变了印度人本身。

至于中国,从李湘女儿王诗龄的一段全英文视频刷屏,就能看出国人对英语能力的渴望与“嫉妒”。

王诗龄纯正的美式发音,也让人看透这个家庭在教育方面与一般家庭的实力差距: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一体化,一学年学费20万人民币左右,全英文教学。

那些不可言说的残酷现实差距,在英语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3

英语思维

改变人的世界观

如果你认为,学习英语只会让人考试得高分、获得更多工作机会,那才是真的大大低估了语言的力量。

语言学界有一种理论,叫做Sapir-Whorf Hypothesis,也被称作萨丕尔-沃尔夫假说。

简单来说,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,塑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,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。

“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世界观的编码,对说话者都有很大的影响。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影响了思维的习惯。”

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《你一生的故事》围绕着“语言”展开了外星生物的第三类接触。

我们平时用时间和空间来描述生活,因此文字和书写方式需要按照时间的发展逐步展开,思维方式也符合因果律规则;

但这种外星生物的文字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,也没有线性的束缚,一个句子同时出现,思维方式也不存在时间上的“未来”和“过去”。

一旦掌握了这一种语言,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,就类似拥有了“预见未来的能力”。

在不同文化下,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、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。” 作者受到萨丕尔-沃尔夫假说的启发,又将这一假说以现实具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。

不同语言主导下,人们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;而双语者能在逐渐习得两门语言的同时,在两种文化系统之间随意转换。

受到语言或者场景的触发,双语者就会启动相应的观念、记忆以及态度,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——没错,类似“多重人格”。

这种人格特质往往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强的同理心。

多元文化身份能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人,在同一种情绪里沟通交流。

心理学研究也发现,双语者比单语者拥有更优越的工作记忆更新机制。

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、储存的记忆系统,是极其有限的认知资源。

举个例子,双语儿童会比单语儿童反应更快,准确率更高。

不仅如此,双语者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“认知储备”上。

研究发现,双语学习能够减轻老年化对认知的负面影响,双语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患病时间要比单语者晚大概4年。

客观上,双语学习起到了预防反应迟钝的作用。

可英语就像一个千回百转的迷宫,只能找到入口,一头扎进去就再也没能全身而退:

单词表背来背去都还在“abandon”里徘徊;

和外国友人聊天全程保持礼貌的微笑,故作明白“yeah,yeah”地点头;

当你意识到英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,卯足力气去学习,却发现浩如烟海的单词搅得人头晕眼花,不知所云——

首先,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动力

太过功利的想法可能会让学习过程变得异常枯燥无味,不如从兴趣出发,更容易对一门语言敞开心扉;

其次,语言不是空气中凭空开出的花,而是沟通的工具,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。

学习一门语言,也不仅仅是单词和语法的组合,而要去拥抱语言背后的文化和风俗,全方位地攻略一种语言;

最后,虽然有点老生常谈,但的确是这样——做想做的事情,什么时候都不会为时已晚

就如同《本杰明巴顿奇事》里男主的一段自白:

做你想做的人,这件事,没有时间的限制。只要愿意,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。

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,也可以一成不变。

转载自:网易公开课

编辑:beryl 来源:转载 发布于:2018-9-30 09:38
51offer二维码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51offer公众号
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留学资讯

相关阅读